此种策略施行的前提也是在原有建筑空间的外部结构具有较大的保留价值,在改造过程中除了保留建筑外立面及建筑的整体体量外,对建筑空间的内部动线进行重新的规划调整。在此种策略中,植入的新的结构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对整个空间进行重现的排列组合,给单一的功能空间引入新的功能单元,达到旧空间具有新功能的目的。可以通过拆除分区的方式实现此种策略,即以楼层为单位将空间打开或者将原本的大空间进行细分,使得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动线关系。在具体的材质的选用上,既可以用原有的旧建筑的骨架支持新建部分,也可以用全新的材质为旧建筑添加生机与活力[]。
总体上来说,原始建筑的结构应该清晰可以辨认,新加入重组的介质应该与原有结构相融合并且能够延续原有的建筑语言。当建筑物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遗产价值,并且是城市肌理或者城市街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可以运用此种策略进行空间的改造设计。
2.3结构性改组策略
此策略是指经过系统的改造措施对老旧建筑结构进行改善,即用一定的“介质”来代替缺失的结构元素、支撑结构或者利用铸件将空间的整体品质进行提升。将现有结构中不稳定的一些构件进行拆除使其变得更加安全,再增添新的构件或者将原有构件进行重新的修缮和整改以保证现有结构的稳定,进而达到释放内部空间,扩大空间容纳性的作用。
如果出现老旧建筑的结构无法再承担起支撑作用时,可以利用此种策略进行改造。新结构的引入可以帮助老旧建筑重拾其使用功能和建筑体量,在不破坏新空间的前提下,将新结构引入到原始的建筑空间中,更加明晰了建筑空间的划分、界定以及行动路线等方面,将新旧结合的新空间的品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2.4外部加置策略
当所涉及的改造空间的体量大于原有建筑空间的体量时可以运用此种策略,其不仅为设计师在进行改造设计时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也能够体现现代设计风格与传统技艺所碰撞出的火花。当原有的建筑通过此种方式进行了加置延伸后,新添加的部分能够对旧有部分进行诠释,进而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者异同点,体现出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于将来的憧憬。此类改造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在新旧部分的衔接过渡部分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
3老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案例分析
3.1调研分析
在推行的绿色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建筑资源进行再利用成为许多设计师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其中特别是老旧工业建筑更是因其庞大的数量而更加的被人关注。比如英国的泰特博物馆就是国外比较典型的改造案例,此博物馆的前身是一个废旧的厂房,改造的目的在于保留遗产,因此其采用的主要策略是“修旧如旧”,改造成本较大;国内的改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旧厂房改造为例,此案例的改造是将学校内的一个铸工车间改造成了学校的建筑馆,从厂房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广大学子读书的课堂,其示范和推广意义重大,在本文中将详细论述。
3.2具体案例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建筑馆改造为例
3.2.1空间为本的设计策略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中,设计的起始就根据厂房空间开放、宽敞等特点,将其新的功能定义为建筑馆,在此建筑馆中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进行实践。实际调研场地空间后设计师根据不同空间的尺度、进深、明暗等的不同,分别将艺术沙龙、教室空间、模型制作空间、阅览空间、展览空间等具体空间进行逐一划分[]。
空间为本的设计策略不仅体现在功能对于空间的“适应”的角度,还体现在空间对于功能的“启发”的角度。基于“适应”角度布置的功能空间有:①入口大厅:将建筑馆的主要入口开在两个厂房车间的连接处,此位置正好处于院子的中间位置,方便人流的流通也能利用好院子中的大型机器构成入口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入口空间;②美术教室:顶部空间南侧没有窗户开启,而厂房空间的顶棚中却开启了天窗,此天窗正好成为了学生绘画时的稳定光源;③图书阅览室:在厂房空间的一层有一处空间阳关非常充足并且相对安静,在空间中不仅能安静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欣赏到院内的绿植树木;④报告厅:在厂房的东南角有个独立的车间,在该空间中视线和声音都能满足小型报告厅的需求,而且顶部的天车也能够成为灯光和投影仪的桥架;⑤计算机教室:在厂房的转折空间中,其光线情况不太良好,设计师利用其特点,将劣势转变成优势,把该空间设计成计算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