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我的采访经历掘劣手法比较多,最大人物采访过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当时感觉记者的胜利是把最牛逼的采访对象逼到死胡同,或者把有争议的人物弄到最尴尬的境地才觉得得意。其实这些都是愚蠢和不道德的,也是反人性的。吴老师的采访自然与众不同,其技巧对我们普通记者的采访有很大启发。
(一)采访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技术上的、情感上的、知识结构上的储备等等。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是把握好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议题,也就是说你所采访的恰是大众关心关注的。时间不能长,提的问题也要简洁明了具体,最好开门见山。
吴老师虽然体制外了但他的新闻敏感一直跟随着他。2018年,人工智能就是大家高频关注和疑问较多的话题,比如:机器人的智力会超过人脑吗?人和机器会有情感发生吗,就是说人和机器能谈恋爱吗?什么行业的人又会被机器人取代呢?哪些人未来会失业呢?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走出国门,竞争力优势在哪里?等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些疑问吴老师来到这个全世界博士最多的一家人工智能工厂商汤科技采访了商汤科技的CEO徐立,一个40岁以下左脑和右脑都很发达的商界精英,吴老师的采访让徐立在回答如上问题的时候愉快的不得了。但光满足一般疑问是不行的?对于年轻企业家,自然要探一探他的情怀、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后来和当下年轻人做榜样,不能仅仅是满足疑问。吴老师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科学家的康庄大道不走要选择出来创业呢?你从来没管过企业,做CEO的经验从何而来呢?您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人工智能最能突破的领域包括哪些?你有和别的企业家一样的焦虑吗等等议题。徐立:研究理论成熟,技术已经被抽象到了一个点上,我为什么不去做呢?做企业家的贡献更直接一些吧。科学界“导师的导师的导师….这个节奏也太长了”。况任何事情用“塞翁失马”的心态去看,就很难产生焦虑。这些问题是不是很简洁明了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