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和桥梁。典籍外译中,关于文化词的翻译是最常见的一个难题,因为这类词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如词语的引申义、象征义和比喻义。译者在处理这类词时,稍有不当,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现象,从而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因此,这就要求译者从事典籍翻译时,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证译文的质量,从而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典籍外译;文化词;文化流失;翻译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对外交流中,中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渴望了解中国,而中国典籍外译是向西方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从而保证平等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典籍的覆盖面较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史著作、人物传记等都包含在内。本文以清代涨潮的《幽梦影》为例,选取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主要探讨和研究中国典籍外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及翻译策略。
1. 典籍外译中的文化词
中国典籍中有大量的文化词。这些文化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散发着绚丽的文化色彩,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相比一般的翻译作品而言,典籍的翻译更具挑战性。为了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译者需要反复对比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对源语言中的文化词进行多次考究。
本文之所以选《幽梦影》为语料,是因为该文是清代涨潮所著的一部随笔小品集,文中使用的是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风格,篇幅虽然不是太长,但包含了大量的四字成语、历史典故和文化负载词,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
2. 《幽梦影》林译本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由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等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给典籍外译造成了极大障碍。对于译者而言,无论他们如何精通双语,在译作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丢失一部分文化信息。要想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译者必须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克服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奈达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背景中才有意义”(邱懋如,1998)。本文将选取《幽梦影》林译本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研究避免文化流失的翻译策略。
2.1历史典故的翻译
历史典故是文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化,典籍中常常含有大量的典故。 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文字简洁凝练,语义含蓄深邃,千古流传。典故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成语典故, 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典故, 如“庄周梦蝶”;文学典故, 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文化典故, 如“嫦娥奔月”。归根到底,文化因素是翻译典故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下面就以《幽梦影》译文中涉及到的几个典故为例, 来探讨一下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流失现象。
例1: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译文:It was fortunate of Chuangtse to dream of being a butterfly, but a misfortune for the butterfly to dream of being Chuangtse.
这个例子中涉及到“庄周梦蝶”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庄子集释》。庄子认为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圣人任其自然,随之变化。后遂以“庄周梦蝶”比喻虚幻的事物。该句故借由庄周梦蝶,认为化蝴蝶是件美好的事情,是庄周之幸。反之,蝴蝶化为庄周,沦落于滚滚红尘,受诸多牵连,确实是蝴蝶的不幸。林语堂先生对于这一典故,进行了模糊化处理,省去了繁琐的注释, 但译文中的信息明显少于源语中的信息,因而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