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词汇及语法作为学习重点的外语教学,更多地重视学习文化背景知识。虽然词汇和语法在外语教学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些不宜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属文化密切相连,如果学生对所学外语的文化背景不了解,那就很难正确应用这门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基础的外语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着重教授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克服母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更加“灵活”地进行外语学习,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多学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自身提高文化修养。
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注重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中西方社会由于文化历史不同,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巨大差异,如思维、信仰、风俗习惯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国家对于龙的态度,中国人认为龙是祥瑞,是吉兆,他们认为龙是万物之首,稀有、尊贵且强大;而在西方文献的记载中,他们认为龙是邪恶的化身,贪婪且可怕。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将其与本民族的进行对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不断自觉地渗入文化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也会有所提升,进而更加灵活地运用外语。
1.1 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作为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包括的内容较多,如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型思维。其中认知能力与情感思维有紧密的联系,他们两者都是思辨能力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辨能力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可以促使人们在认知问题时立足理性角度借助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燕萍,2022)。如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外语带来很多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应对这些障碍,教师应当在外语教学时, 将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辨别能力纳进教学目标体系中。也就是说,外语教学应当是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其中,教师不只要教授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帮助引导学生去思考与辨别。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感兴趣的跨文化知识,构建文化知识框架,并将所构建的外语文化知识体系与所掌握的母语文化体系相比较,从而使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得到提升,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也能够得到加强,对不同的文化更加包容,能够进一步明辨不同文化中的优与劣,不再易受不良心态的影响,比如“文化虚无”“文化自卑”等这些不良心态,以恰当的跨文化视角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信息时代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信息,深度挖掘相关信息,为学生创建跨文化交际语境,如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纪录片、电视节目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宽其眼界。学生可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领略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从而提高对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和思考与辨别能力。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会更加注重对母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思辨能力会使学生立足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学生会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母语文化,并将其与世界多元文化相对比,辩证看待母语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 继而深入思考各国的不同文化,辨析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客观理智地分析、评价外国文化,对自身存在的文化偏见与文化刻板印象进行消除。在这个思考与辨别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获得学习外语所需的积极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2. 总结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不断提高。因此,在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外语作为桥梁的沟通作用,还要强调母语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在外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外语表达会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有正向的作用,有效的母语学习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若是有坚实的母语基础,学习外语时也可较容易地掌握。并且本国语言能够帮助人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为人们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传承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